Tuesday, April 30, 2013

沙弥律仪

《沙弥律仪》

  《沙弥律仪》是学佛、出家一入门先要学的。分两个部分,上篇是讲戒律,下篇是讲威仪。沙弥戒一共有十条,在佛法里面,这十条特别对出家人来讲叫根本大 戒,为出家人必学,根本戒是从初发心到成佛都要坚固的受持。二十四门威仪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也就是生活规范。戒律里面对治习气的开 导最多,会学的人知道在这里面撷取重要的开示,针对自己毛病习气的教训抄录下来,自己常常看看,常常用它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叫真正修行。

    原 文 
   上篇 戒律门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是故沙弥剃落,先受十戒,次则登坛受具。今名为沙弥,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学,便 拟躐(liè)等,罔意高远,亦可慨矣。因取十戒,略解数语,使蒙学知所向方。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违犯。然后近为比丘戒之阶梯,远为菩萨戒之根 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庶几成就圣道,不负出家之志矣。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chì)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一曰不杀生。
    解曰: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广如律中,文繁不录。经载冬月生虱,取 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乃至滤水覆灯,不畜猫狸等,皆慈悲之道也。微类尚然,大者可知矣!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复加伤害可乎?故经 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噫,可不戒欤!
    二曰不盗。
    解曰: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 盗。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fān);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噫,可不戒欤!
    三曰不淫。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经》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盗,无有罪报。遂感 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可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虽淫泆(yì)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
    四曰不妄语。
    解曰: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二者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三者恶 口。谓粗恶骂詈(lì)人等。四者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证入人罪,发宣人短,皆妄语之类也。若凡 夫自言证圣,如言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语,其罪极重。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况 学出世之道乎?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 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五曰饮酒。
  解曰: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之酒。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葡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此方只有米造,俱不可饮。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无故 一滴不可沾唇。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仪狄造酒,禹因痛绝;纣作酒池,国以灭亡。僧而饮酒,可耻尤甚。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 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迷魂狂药,烈于砒(pī)鸩(zhēn)。故经云:“宁饮烊铜,慎无 犯酒。”噫,可不戒欤!
    六曰不著香花鬘(màn),不香涂身。
  解曰:花鬘者,西域人贯花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 之类是也。出家之人,岂宜用此?佛制三衣,俱用粗疏麻布,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除年及七十,衰颓之甚,非帛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夏禹恶 衣,公孙布被。王臣之贵,宜为不为,岂得道人,反贪华饰?坏色为服,粪扫蔽形,固其宜矣。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liǎng)鞋,况凡辈乎?噫,可不戒 欤!
    七曰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
    解曰;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为戏舞;倡妓者,谓琴、瑟、箫管之类是也。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时,故往观听。古有仙人,因听女歌,音声微妙,遽 (jù)失神足,观听之害如是,况自作乎?今世愚人,因法华有琵琶、铙(náo)、钹(bó)之句,恣学音乐。然法华乃供养诸佛,非自娱也。应院作人间法 事道场,犹可为之。今为生死,舍俗出家,岂宜不修正务,而求工技乐?乃至围棋、陆博、骰(tóu)掷、摴(shū)蒱(pú)等事,皆乱道心,增长过恶。 噫,可不戒欤!
    八曰不坐高广大床。
  解曰:佛制绳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即犯。乃至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古人用草为座,宿于树下,今有床榻,亦既胜矣!何更高广,纵恣幻躯?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高峰妙禅师,三年立愿不沾床凳;悟达受沉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噫,可不戒欤!
    九曰不非时食。
  解曰: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不过午食。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 过午乎?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cuàn),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今人体弱多病,欲数数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 意也。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戒欤!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解曰: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银也。谓金色生本自黄,银可染黄似金也。宝者,七宝之类也。皆长贪心,妨废道业。故佛在世时,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 房舍,悉任外缘,置金银于无用之地。捉持尚禁,清可知矣。锄金不顾,世儒尚然,释子称贫,畜财奚用?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住庵院,或出远方,亦 未免有金银之费。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如或不然,得罪弥重。噫,可不 戒欤!

    下篇  威仪门
    佛制沙弥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若问不能具对沙弥事者,不应与具足戒。当云:“卿作沙弥,乃不知沙弥所施行,沙门事大难作,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乃应 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故当先问。以下条则,于沙弥威仪诸经,及古清规,今沙弥成范中节出。又宣律师行护律仪,虽诫新学比 丘,有可通用者,亦节出。良以末法人情,多诸懈怠,闻繁则厌,由是删繁取要,仍分类以便读学,间有未备,从义补入一二。其有乐广览者,自当检阅全书。
    敬大沙门第一
  不得唤大沙门字,不得盗听大沙门说戒,不得转行说大沙门过,不得坐见大沙门过不起;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饭时、作众事时。《行护》云:“五夏以上,即阇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虽比丘事,沙弥当预知之。
    事师第二
    欲入户,当先三弹指。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若使出不净器,不得唾,不得怒恚。若礼拜,师坐禅不应作礼,师 经行不应作礼,师食、师说经、师梳齿、师澡浴、师眠息等,俱不应作礼。师闭户,不应户外作礼。欲入户作礼,应弹指三遍,师不应,应去。持师饮食,皆当两手 捧,食毕佥(qiān)器,当徐徐。侍师不得对面立,不得高处立,不得太远立,当令师小语得闻,不费尊力。若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 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拜跪,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师若身心倦,教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现于颜色。凡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诣师 哀乞忏悔;师许,则尽情发露,精诚悔改,还得清净;师语未了,不得语。不得戏坐师座,及卧师床,著师衣帽等。为师驰达书信,不得私自拆看,亦不得与人看, 到彼有问,应答,则实对;不应答,则善辞却之;彼留,不得便住,当一心思师望归。师对宾,或立常处,或于师侧,或于师后,必使耳目相接,候师所须。师疾 病,一一用心调治房室、被褥、药饵、粥食等。持衣授履,洗浣(huàn)烘晒等,具于律中,兹不繁录。
    附:凡侍师,不命坐,不敢坐;不问,不敢问,除自有事欲问。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齐足侧立。欲礼拜,若师止之,宜顺师命勿拜。凡师与客谈论,涉道 话,益身心者,皆当记取。师有所使令,宜及时作办,不得违慢。凡睡眠,不得先师。凡人问师讳,当云上某字下某字。凡弟子,当择明师,久久亲近,不得离师太 早;如师实不明,当别求良导。设离师,当忆师悔,不得纵情自用,随世俗流,行不正事。亦不得住市井闹处,不得住神庙,不得住民房,不得住近尼寺处,不得与 师各住,而行世法中一切恶事。
    随师出行第三
  不得过历人家。不得止住道边,共人语。不得左右顾视,当低头随师后。到檀越家,当住一面,师教坐应坐。到他寺院,师礼佛或自礼,不得擅自鸣磬。若山行,当持座具随之。若远行,不得相离太远。若渡水,当持杖徐试浅深。持瓶携锡等,具如律中,文繁不录。
  附:若偶分行,约于某处会,不得后时。师受斋,当侍立出生;斋毕,当侍立收贝亲。
    入众第四
  不得争座处。不得于座上,遥相呼语笑。众中有失仪,当隐恶扬善。不得伐劳,显己之功。凡在处,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后。凡洗面,不得多使水。擦牙吐 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鼻涕、呕吐。不得于殿塔,及净室、净地、净水中涕唾,当于僻处。吃茶汤时,不得只手揖人。不得向塔洗齿,及向和 尚、阿阇黎等。凡闻钟声,合掌默念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娑诃。”不得多笑;若大笑,及 呵欠,当以衣袖掩口。不得急行。不得将佛灯私就己用。若燃灯,当好以罩密覆,勿令飞虫投入。供佛毕,取开圆者,不得先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弃 地践踏,宜置屏处。不得闻呼不应;凡呼,俱宜以念佛应之。凡拾遗物,即当白知事僧。
  附:不得与年少沙弥结友。不得三衣苟简。不得多作衣服,若有余当舍。不得办精致绦(tāo)拂、玩器等,妆点江湖,取笑识者。不得著色服,及类俗人衣 饰等。不得不净手搭衣。凡上殿,须束缚裤袜,不得放意自便。不得闲走,不得多言。不得坐视大众劳务,避懒偷安。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饮 食及一切器物等。不得谈说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长短好恶。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 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
    随众食第五
  闻揵搥(chuí)声,即当整衣服。临食咒愿,皆当恭敬。出生饭,不过七粒,面不过一寸,馒头不过指甲许。多则为贪,少则为悭。其余蔬菜、豆腐不出。 凡出生,安左掌中,想念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凡欲食,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 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无呵食好恶。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来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己饱,当 以手让却之。不得爪头,使风屑落邻钵中。不得含食语。不得笑谈杂话。不得嚼食有声。如欲挑牙,以衣袖掩口。食中或有虫蚁,宜密藏掩之,莫令邻单见,生疑 心。当一坐食,不得食讫离座,更坐食。不得食讫,以手指刮碗钵食。凡食不得太速,不得太迟。行食未至,不得生烦恼。或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不 得碗钵作声。不得食毕先起。若违僧制,闻白槌,不得抗拒不服。饭中有谷,去皮食之。不得见美味生贪心,恣口食。不得偏众食。
    礼拜第六
  礼拜不得占殿中央,是住持位。有人礼佛,不得向彼人头前迳过。凡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须平胸高低得所。不得非时礼拜,如欲 非时礼,须待人静时。师礼佛,不得与师并礼,当随师后远拜。师拜人,不得与师同拜。在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在师前,不得受人礼。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 礼。
附:凡礼拜,须精诚作观,教列七种礼,不可不知。
    听法第七
  凡遇挂上堂牌,宜早上堂,莫待法鼓大擂。整理衣服,平视直进。坐必端严。不得乱语。不得大咳唾。
  附:凡听法,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得专记名言,以资笑柄。不得未会称会,入耳出口。年少沙弥,戒力未固,宜更学律,不得早赴讲筵。
    习学经典第八
  宜先学律,后学修多罗,不得违越。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不得口吹经上尘。不得经案上,包藏茶末杂物。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凡经籍损坏,宜速修补。沙弥本业未成,不得习学外书、子史、治世典章。
  附:不得拣应赴道场经习学。不得习学伪造经典。不得习学命书、相书、医书、兵书、卜筮书、天文书、地理书、图谶(chèn)书,乃至炉火黄白、神奇 gui guai符水等书。不得习学宣卷打偈。不得习学外道书。除智力有余,为欲知内外教深浅者,可以涉猎,然勿生习学想。不得习学诗词。不得著心学字求工,但书 写端楷足矣。不得污手执持经。对经典如对佛,不得戏笑。不得案上狼藉卷帙(zhì)。不得高声动众。不得借人经看不还,及不加爱重,以致损坏。
    入寺院第九
  凡入寺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不得无故登塔。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不得殿塔中涕唾。绕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匝,须知遍数。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入禅堂随众第十
  单上不得抖衣被,作声扇风,使邻单动念。下床默念偈云:“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即时生净土。”不得大语高声。轻手揭 帘,须垂后手。不得拖鞋作声。不得大咳(嗽)作声。不得邻单交头接耳,讲说世事。或有道伴亲情相看,堂中不得久话,相邀林下水边,乃可倾心谈论。若看经, 须端身澄心默玩,不得出声。二板鸣,即宜早进堂。归位默念偈云:“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附:不得穿堂直过。上单下单,俱当细行,勿令邻单动念。不得单上写文字,除众看经教时。不得单上相聚,摆茶夜坐杂话。不得单上缝补衣被。不得眠卧共邻单说话动众。
    执作第十一
  当惜众僧物。当随知事者教令,不得违戾(lì)。凡洗菜,当三易水。凡汲水,先净手。凡用水,当谛视有虫无虫,有以密罗滤过方用。若严冬,不得早滤 水,须待日出。凡烧灶,不得燃腐薪。凡作食,不得带爪甲垢。凡弃恶水,不得当道,不得高手扬泼,当离地四五寸,徐徐弃之。凡扫地,不得逆风扫,不得聚灰 土,安门扇后。洗内衣,须拾去虮虱方洗。夏月用水盆了须覆,若仰即虫生。
  附:不得热汤泼地上。一切米面蔬果等,不得轻弃狼藉,须加爱惜。
    入浴第十二
  先以汤洗面,从上至下,徐徐洗之。不得粗躁以汤水溅邻人,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尤宜回避,免刺人眠。不得恣意久洗,妨碍后人。
  附:脱衣著衣,安祥自在。浴前先洗净,须细行,不得以洗净水入浴釜。汤冷热,依例击梆,不得大唤。
    入厕第十三
  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卒。于竹竿上,挂直裰(duō),折令齐整,以手巾或腰绦系之,一作记认,二恐堕地。须脱换鞋履,不可净鞋入厕。至,当 三弹指,使内人知。不得迫促内人使出。己上,复当三弹指,默念云:“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juān)除罪法。”不得低头视下。不得持草画 地。不得努气作声。不得隔壁共人说话。不得唾壁。逢人不得作礼,宜侧身避之。不得沿路行系衣带。便毕,当净澡手,未澡,不得持物。洗手默念云:“以水盥 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唵,主迦啰耶,娑诃。”
  附:若小解,要须收起衣袖;又不可著褊衫小解。
    睡卧第十四
  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覆卧,及左胁卧。不得与师同室同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亦不得与同事沙弥共榻,或得同室,不得同榻。凡挂鞋履小衣等,不得过人头面。
  附:不得脱里衣卧。不得床上笑语高声。不得圣像及法堂前,携溺器过。
    围炉第十五
  不得交头接耳说话,不得弹垢腻火中。不得烘焙鞋袜,不得向火太久,恐妨后人,稍暖便宜归位。
    在房中住第十六
  更相问讯,须知大小。欲持灯火入,预告房内知云:“火入”;欲灭灯火,预问同房人:“更用灯否”?灭灯火,不得口吹。念诵不得高声。若有病人,当慈心始终看之。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不得无故入他房院。
    到尼寺第十七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不得为非时之说。若还,不得说其好丑。不得书疏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不得手为净发。不得屏处共坐。
  附:无二人,不得单进。不得彼此送礼。不得嘱托尼僧,入豪贵家化缘,及求念经忏等。不得与尼僧结拜父母姊妹道友。
    至人家第十八
  有异座当坐,不宜杂坐。人问经,当知时,慎勿为非时之说。不得多笑。主人设食,虽非法会,亦勿失仪轨。无犯夜行。不得空室内,或屏处,与女人共坐共 语。不得书信往来等,同前。若诣俗省亲,当先入中堂礼佛,或家堂圣像,端庄问讯。次父母、眷属等,一一问讯。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 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不得与亲俗小儿等,久坐、久立、杂话、戏笑;亦不得问候族中是非、好恶。若天晚作宿,当独处一榻,多坐少卧,一心念 佛,事讫即还,不得留连。
  附:不得左右邪视,不得杂语,若与女人语,不得低声密语,不得多话。不得诈现威仪,假妆禅相,求彼恭敬。不得妄说佛法,乱答他问,自卖多闻,求彼恭敬。不得送盒礼,效白衣往还。不得管人家务。不得杂坐酒席。不得结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不得说僧中过失。
    乞食第十九
  当与老成人俱。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到人门户,宜审举措,不得失威仪。家无男子,不可入门。若欲坐,先当瞻视座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宝物不宜坐,有妇人衣被庄严等不宜坐。欲说经,当知所应说时,不应说时。不得说:“与我食,令尔得福。”
  附: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不得广谈因果,望彼多施。多得,勿生贪著;少得,勿生忧恼。不得专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庵院索食。
    入聚落第二十
  无切缘不得入。不得驰行。不得摇臂行。不得数数傍视人物行。不得共沙弥小儿谈笑行。不得与女人前后互随行,不得与尼僧前后互随行。不得与醉人、狂人, 前后互随行。不得后故视女人。不得眼角傍看女人。或逢尊宿亲识,俱立下傍,先意问讯。或逢戏幻奇怪等,俱不宜看,惟端身正道而行。凡遇水坑、水缺,不得跳 越;有路当绕行,无路,众皆跳越则得。非病缘及急事,不得乘马,乃至戏心鞭策驰骤。
  附:凡遇官府,无论大小,俱宜回避。遇斗诤者,亦远避之,不得住看。不得回寺夸张,所见城中华美之事。
    市物第二十一
  无诤贵贱。无坐女肆。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勿从求直。己许甲物,虽复更贱,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慎无保任致[僣-日+心](愆)负人。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第二十二
  凡出入往来,当先白师。做新法衣,当先白师;著新法衣,当先白师。剃头,当先白师。疾病服药,当先白师。作众僧事,当先白师。欲有私具纸笔之辈,当先 白师。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若人以物惠施,当先白师已,然后受;己物惠施人,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人从己假借,当先白师,师听然后与;己欲从人借物, 当先白师,师听得去。白师听不听,皆当作礼;不听,不得有恨意。
  附:乃至大事,或游方,或听讲,或入众,或守山,或兴缘事,皆当白师,不得自用。
    参方第二十三
  远行要假良朋。古人心地未通,不远千里求师。
  附:年幼戒浅,未许远行;如行,不得与不良之辈同行。须为寻师访道,决择生死。不宜观山玩水,惟图游历广远,夸示于人。所到之处,歇放行李,不得径入殿堂。一人看行李,一人先入问讯,取常住进止,方可安顿行李入内。
    衣钵名相第二十四
    五条衣,梵语安陀会,此云中宿衣,亦云下衣,亦云杂作衣。凡寺中执劳服役,路途出入往还,当著此衣。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 世不舍离。唵,悉陀耶,娑婆诃。”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亦名入众衣。凡礼佛、修忏、诵经、坐禅、赴斋、听讲、布萨、自恣,当著此衣。搭衣偈 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婆诃。”二十五条衣,梵语僧伽黎,此云合,亦云重,亦云杂碎衣。凡入王宫,升座 说法,聚落乞食,当著此衣。又此衣九品。下品有三: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中品有三:谓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上品有三:谓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 五条。搭衣偈云:“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广度诸群迷。唵,摩诃迦,波波叱悉帝,娑婆诃。”钵,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谓体、色、量,三 皆应法故。体用瓦、铁二物,色以药烟熏治。量,则分上、中、下。具,梵语尼师坛,此云坐具,亦云随足衣。开具偈云:“坐具尼师坛,长养心苗性,展开登圣 地,奉持如来命。唵,檀波檀波,娑婆诃。”

    节录讲解
    【一、凡夫从无始来,为无明所覆真性,起诸妄想,攀缘尘境,情染世间五欲。以身口意,造诸过失,堕落三途,轮回六趣,无有出期。】
    这一条把六道凡夫生死轮回的缘由、状况都说出来了。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当然这是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分,只限於六道,六道里的真相就是如此。这一句是 真正的觉悟、真实的觉悟了,觉悟之後,才晓得这个事实的可悲、这个事实的可怕。佛在经论上教导我们,要断无明才能对於整个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统统明 了。断无明的方法,佛告诉我们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无明就破了。但是修学的枢纽、修学的关键就是在定,慧没有法子修的,定 了,定的作用就是慧。我们对於佛说的能够完全接受、能够顺从、能够依教奉行,我们一定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永脱轮回、超越三界。唯有念佛的人能出三 界,这是事实真相!世间什麽都是假的,什麽都是空的。「无智亦无得」。「智」是什麽?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才智、妄想,我们所得到的全是烦恼。我们想一想,这 一生当中,跟佛说的一样,一天到晚在妄想,以为那叫聪明智慧,所得的确实是烦恼、是生死、是业报,真的明白,真的搞清楚,我们选择的道路就不会错。
    【二、沙弥始心出家,禀受十戒,勤修策励,断除烦恼惑习,而求证涅盘之妙果。】
    持戒从哪里做起?从十戒做起。自己要认真、要勤奋,用这十条标准修正我们自己的过失,用这个标准来勉励自己。迷惑颠倒的习气要断除。这是我们修学目的。这 一条,说出佛法修学入门与教学宗旨。我们要想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必须守佛的教诫,要受佛的约束,要遵守佛教给我们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对我们决定是有好处 的,决定是有利益的。所有一切的规范,是帮助我们的心定下来、静下来,戒律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是善的、它是好的。等到我们心地清净,那就得大自在,那是 真的自在了。就像孔老夫子讲的「随心所欲而不踰矩」。随心所欲自然就成了规矩,那就叫大自在了。大自在是从这个地方培养修学成就的。我们要是不通过这些修 养,大自在就得不到。得不到所造作的就是过失,果报就是三途六道。
    【三、戒是禁戒,律即法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
    这一条把戒律两个字讲得很清楚。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的精神与目的是防范我们造罪业,所以说「防非止恶」,「非」就是错误、过失,「恶」就是恶念、 恶言、恶的行为,凡是伤害众生、伤害自己的都叫恶。於自己、於一切众生没有利益的这些言行,都是错误的。律,可以说是自然的定律。佛的禁戒,实际上不仅仅 是佛为我们制定的。世出世间所有这些律法都有「开遮持犯」,这个世间任何法律规章都是活的。我们中国人的法律,不像佛法讲得这麽清楚明白、这麽严格,但是 中国人常说「情、理、法」,他三个都顾到,就像我们佛门里面的开遮持犯一样。戒律有「开缘」。缘,就是条件,它符合某些条件的话,这个戒才可以开。开戒不 是犯戒;应当开的时候要开,不开那就是犯戒了。「遮」就是止、禁止,决定禁止。应当止的时候就要止。
    【四、十戒实为出世之阶梯,涅盘之由户。】
    这一条叫我们要特别重视『沙弥十戒』。『出世』就是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虽然十戒不是出世的根本,但它是出世的『阶梯』,十戒里面,尤其重要的是五戒,五戒 称为根本大戒,我们一定要遵守。『涅盘』,就是成佛,成佛的一个门户,我们从这个门进去,才能成得了佛,才能够证得大涅盘。
    【五、众生病既不一,法药施有多方。】
    这一条很重要,它确确实实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观念。众生妄想、分别、执着,习气不一样,因此佛教化众生的方法也就不一样。用一个方法教化一切众生,这是不 可能的事情,所以佛的说法是应机而说,随缘而说。我们了解『众生病既不一,法药施有多方』,一定要应病与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不能观机,没有智慧、没有 神通,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末法时期,净成就」,那就决定不错。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後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
    这一段的意思,在佛门通常是讲「五年学戒」,也就是五年要学出家人必须遵守的生活规矩。出家人生活的规范,老老实实说就是《沙弥律仪》。这是佛为弟子们在 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的东西逐渐忘掉。要把《沙弥律仪》完全明了、通达,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若达持犯』 「达」是通达、明了。戒律里面所说的戒条、威仪,都有开遮持犯,所以佛法确实非常通乎人情,并不是硬性的规定。『办比丘事』,比丘事是什麽?比丘跟菩萨不 一样的地方,比丘是住持佛法,菩萨是弘扬佛法。『然後乃学习经论』。佛这个制度跟孔老夫子的制度完全相同。如果我们有学问而没有德行,造的罪业一定更重, 比别人更多,将来堕落得更惨。所以真正的教育家,教化众生是德行第一,然後再成就我们的学问,利益众生,这是教育家,这真正是大慈大悲。『行既失序,入道 无由』。我们修行,把这个顺序乱了。「入道」是讲开悟、是讲证果。在净宗讲「开悟」就是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证果」就是往生净土。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教 化众生,就是教化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就是当中这一帮人,刚强难化。所以一定要遵守规矩、遵守次第才行。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
    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像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准就是戒律。我们一定要循 规蹈矩,戒律就是一个规矩,一定要遵照这个规矩去做。尤其是《沙弥律仪》,这是学佛修行基础的标准,这个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自己要求自己。
    【八、愚无慧目,不鉴是非。狂妄邪见,不循位次。】
『愚』是愚人,愚人没有智慧、没有慧眼。佛法里面讲的愚、智,跟世间的标准不一样。世间有一等非常聪明伶俐之人,在佛法说他是愚痴,『狂妄邪见』就是世智 辩聪,不愿意按部就班的学,他要求躐等,自以为聪明,这就是「狂妄」。愚、狂,我们都有这个病,只是个人轻重不等罢了。如何去对治?佛的教诫就是最好的对 治。我们能够依教奉行,破迷开悟,迷就是愚,悟就是真智慧。依教奉行,按照佛教导我们的顺序去做。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法喜。
    【九、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後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沙弥律仪》是小乘,这是学佛、出家一入门先要学的。即使发了大乘心,还是要从这里学起,这个一定要知道。
    【十、戒是越苦海之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故须谨慎,勿使毫厘有所亏犯也。】
    这是说明戒律的重要。戒律就是庄严法身之璎珞,所以要谨慎,要认真的学习,不可以有亏欠,不可以违犯。
    【十一、昙一律师云: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为什麽戒是根本?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对与错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哪里知道错!戒律是标准。而戒律的标准,从最低的标准是一直不 断往上提升的,修行功夫愈高,戒律的标准也随之提高。我们要重视佛制戒律的精神与用意、目的,知道它的精神与作用就知道怎样变通,通权达变,这种戒律我们 就会非常欢喜接受。
    【十二、易云:「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是世间圣人。】
    《易经》上有这麽一段话,也是把我们的心胸拓开,那的确是无穷的享受。圣人跟凡人不一样之处,就是这四条。第一,他是『与天地合其德』。天地是什麽德? 「天」是覆盖我们,好像是保护我们。天,盖在我们头顶,像房子一样盖起来。「地」是载我们。它的德是平等的,天覆盖一切众生,没有分别这是善人,那是恶 人;地普遍载这些众生,也没有分别,这好人,我载他,那不是好人,我不载他。这个德,就是清净、平等。第二,『与日月合其明』。太阳照白天,月亮照晚上, 也是没有分别,普照大地一切众生。第三,『与四时合其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是依照自然的顺序,一点都不乱。能循着自然的顺序,这是最健康的 生活。『与鬼神合其吉凶』,吉凶就是祸福。我们读《感应篇汇编》,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心善、行善就与鬼神合其吉,心恶、行恶就与鬼神合其凶。佛说 「一切法从心想生」,脑子想什麽,口里说什麽,我们就能知道吉凶祸福。
    【十三、出世间圣人,则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其德,与二智合其明,与四机合其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出世间圣人』用真心,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闻其声』,他心是清净的,寂!『知九界情』,九法界的状况,他统统知道,寂而常照,他照见。这一句也是佛 法修学的总纲领、原理原则。『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其德,与二智合其明,与四机合其节,与众圣合其冥显』。「谛理」,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真理。世间 与出世间的道理,他完全明了,所以他能「畅众机」,众机就是九法界有情众生,「畅」是舒畅,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与法界合其德」,法界是真如本性,合 其德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的开显。「与二智合其明」,二智就是实智与权智,也叫做根本智、後得智。「与四机合其节」,四机就是四种根机:人天、声闻、缘觉、 菩萨。「节」是节度,它的含义就是恰到好处。可见得佛对於一切众生是应机施教。「与众圣合其冥显」。众圣,小乘是四果四向,大乘是五十一位菩萨。冥显,都 是加持一切众生,「冥」,他加持你,你没有感觉到,这是冥冥当中加持。「显」,他加持你,你感觉到了。所以佛菩萨的加持、保佑,有冥加与显加这两大类。
    【十四、律云:当念所生,及师友恩,精进行道,欲度父母。】
    人决定不能忘恩!忘恩负义,世间善法都得不到,何况出世间的大善。恩义,世间法非常重视,因为世间一切的善法都从这里生的,出世间的善法也从这里生的。这 个讲到究竟处,就是一个「孝」字。世间圣人讲孝道,出世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修净土法门,从哪里修起?我们在《观经》上看到,从「三福」学起,三 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这是根本,是源流。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
  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牠也受轮回果报。换句话说,三途恶报报尽之後,牠还是有机会 生到人天,还是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在佛眼睛里面,看这些微小的动物是平等的。从理上讲,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从事上讲,跟人、天也没有两样,只是牠业障 重,堕落到这个身,得这样一个果报。牠们今天得这个果报,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不能说没有做过蚂蚁、苍蝇、蚊虫,我们也做过;如果脱离不了六道轮 回,将来还要再做。这是从事上说,恶因必定感恶报。明白了,我们对於这些微细昆虫就会爱护,就不会去伤害牠。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牠是过去生中造业。
    【十六、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续断,名之曰死。】
    「生死」是个名词,是一种现象,实在说,找不到生死。所谓「生」只是缘聚,「死」只是缘散,缘聚缘散。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个生灭身中有 不生不灭的性在,我们的真心本性绝不随身体生灭,也就是绝不随外缘聚散。这个事实知道了,理论通达了,对於一般人最恐惧的一桩事情,我们放下了,这是远离 一切苦厄,知道一切事都是「缘」。缘聚的时候也不必生欢喜心,一切都是平常心,缘散的时候也是平常心对待。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不例外。这个真实不 变的境界,真实不变实在讲只是真性,在佛法讲「明心见性」,见到性了,性不变,真心不变,本性不变。除此之外,心性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它所现的相,是会 变的。
    【十七、三业之中,心为主宰;结罪轻重,心境不同。】
    『三业』是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口是指言语,说话要小心谨慎,当说、不当说要有分寸。三业当中,意业为主,我们一切的言语造作都 是听命於意业。因此,心里面的思想见解纯正,身、口自然就不造恶业。修行,有从身、口下手的。修身,身会影响心。也有人从修心下手,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像 禅宗所说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这是最高明的。所以,他的心、境不一样。「境」,就是杀生的时候,用的是什麽手段、方法。如果用的这些工具非常残 酷,这个罪业很重;手段很温和,杀他的时候并不叫他感到很痛苦,这个罪就轻了。所以,用的什麽心,用的什麽方法、手段,从这个地方结罪,轻重差等很大。
    【十八、经云:无得焚烧山林,伤害众生;就决湖池,堰塞派渎,残害水性。】
    这是我们佛弟子必须要牢牢记住的,如果犯了,决定得重罪,无心的,罪也很重。为什麽?伤害的众生太多了。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就是火烛,特别是在旷野的地方, 稍稍不谨慎就会引起火烧山。烧山,这一片山林里面,蜎飞蝡动小动物有多少!残害了多少生命!无意的,那个罪都不得了,有意的就更重了。所以这个罪很重!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爱心。佛法为什麽不讲爱,讲慈?世间人的爱心是从感情里生的,诸佛菩萨的爱心是从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样,情是迷,智是觉,这不一样。『悲』就是怜悯心、同情心。看众生有苦难,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会帮助他。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二十、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
    『乏』是缺乏,众生有缺乏,如果我们有多余的,就应当要帮助他,这是『施恩济乏』。他不缺乏,他的生活就安定了,情绪也安定了,所以这个『安』是身安、心 安,身心都得到安稳。『若见杀者,当起慈心』,能够救护,这是最好的;不能救护,也应当给他祝愿,就是开导他,叫他了解这是业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有瞋 恚心,纵然被杀害,也不要有瞋恚心,晓得自作自受。
    【二十一、一切众生於财法二种,多所馑乏。见众生起於悭贪、破戒、瞋恚、懈惰、散乱、愚痴之障,为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而济度之。以财施能令身安,法施能令心安。】
    『一切众生於财法二种,多所馑乏』,这是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的。「财」是物质生活,「法」是精神生活。换句话说,物质跟精神生活都非常贫乏。『见众生起於 悭贪、破戒、瞋恚、懈惰、散乱、愚痴之障,为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缺乏,这是果。为什麽缺乏?过去没有修因。但是在接受果报的时 候,不知道事实真相,於是起贪心,起盗心,强取豪夺,这是恶业上再加恶业,果报当然就更苦。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以财施能令身 安,法施能令心安』我们自己先身心安稳,然後才能帮助别人身心安稳;我们自己修福,才能勉励别人修福。
    【二十二、偈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
    『悲』是以慈悲心,清净、平等、慈悲,布施一个人,『功德如大地』。为什麽?因为称性,是性德流露,没有界限,所以果报就很殊胜。下面说『为己』,己就有 界限,有分别,不平等了。用这种心布施,得报就小,所以『得报如芥子』。「芥」是芥菜子,得的果报就这麽小,这是比喻得的很小。芥菜子跟大地怎麽能比!同 样的布施,同样的帮助人,存心跟得报不一样,心跟境的差别很大。一切要往大处着想,要广利众生,要真实利益众生。『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这是佛教导 我们,遇到有大灾难的人,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这个功德最大。
    【二十三、见他人杀生,当生慈心,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其被杀者,苦痛无地。怨业既结於今生,酬报则当来不已。愿得菩提,度令解脱。】
    这一节文有三段,第一段是讲杀生的人,杀生的罪业一定堕落在三途。第二段是讲被杀的,被杀的人决定有怨恨,这个怨恨很难消除,於是造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冤报总是一世比一世惨烈。『愿得菩提』,菩提是正觉,真正觉悟之後决定不能跟众生结冤仇,这是千万要记住的。
    【二十四、杀生之罪,苦报无量,穷劫受殃,诚可愍伤。】
    被杀的人所产生的怨恨没有办法化解。他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报复心理,总是在等待机会,甚至於等到无量劫,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加以报复,所以是『苦报无量』。佛 在经上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是「酬业」,酬偿你造的业报。你造善业就有善果,你享福,你造恶业就受苦难,这酬偿业报。
    【二十五、佛言杀生有十罪:】
    【(1)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这就是怨恨、报复的心非常强烈。
    【(2)众生憎恶,眼不喜见。】
    众生见到他,怕他,不愿意见他。他的相貌凶,俗话讲,他带的有杀气,人家看了害怕。
    【(3)常怀恶念,思惟恶事。】
    【(4)众生畏之,如见蛇虎。】
    众生看到他,害怕,见到他,不敢接近。
    【(5)睡时心怖,寤亦不安。】
    心地恶毒,晚上睡觉常有恶梦。心绪不能宁静,生活在恐怖之中。
    【(6)常有恶梦。】
    【(7)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死的时候,不得好死,不能得安详正终。
    【(8)种短命业因缘。】
    人为什麽短命?短命真正的因缘是杀生,心里面怀的恶毒,杀害众生。害,虽然没有要他的命,但是令众生受许多的苦难、折磨。
    【(9)身坏命终,堕於地狱。】
    死了以後一定堕地狱。
    【(10)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离开地狱了,到人道里面得人身,还有余报。果报报完了,还有余报,余报就是短命,还有这些事情,所以非常的可怕。
    【二十六、金银重物,以至一鍼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一鍼一草』,这是很微贱的,不是贵重的。『不得不与而取』,只要是有主人的,即使一鍼一草,一定要主人同意才可以取;主人不同意,你要是取了,这就犯盗戒。
    【二十七、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五逆罪」是堕地狱的罪,「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四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是四重戒,都是感招地 狱的苦报。菩萨说:五逆四重,我都能救,唯独『盗僧物者』,偷盗僧团里面的物品,『我不能救』。这原因在哪里,我们一定要知道,平常我们讲偷盗,这个物有 主,物主只有一个人,这个罪很小,为什麽?你将来偿债只还一个人。如果这是公共设施,这个地区的居民都是物主,这个罪重了。将来还债的时候,凡是住在这个 地区的人,他曾经纳过税的,你就是偷盗他的,这个罪就重了。假如这个公共设施是国家建设的,这一国的人都是你的债主。这个罪就更重了。「僧物」,那个罪就 没办法说了。因为僧是十方常住,它结罪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尽虚空遍法界,只要是出家道场他都有分,所以叫十方常住,那个罪就没完没了。所以菩萨无可奈 何,不能救,物主太多,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物主,算不清的,难在这个地方。虽然这个物很轻微,一鍼一草,它是僧团的东西,这个罪就非常重。
    【二十八、常住物,乃至冒渡等,凡有所私,悉名偷盗,罪不可悔。】
    『常住物』。这都是讲真正的僧团,「冒」是冒充,『凡有所私,悉名偷盗』。就是私人占有僧团的东西,常住的东西,公共设施,据为己有,这都是偷盗。『罪不 可悔』,因为它结罪的范围非常大。由此可知,常住物一定要爱惜。爱惜常住物是真正的修福,那个福报之大,也不可思议,轻易损毁,都有罪过。
    【二十九、古云:「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非财害己,恶语伤人。」世儒尚然,况释子视金玉如瓦砾者乎。】
    『人非善不交』,这是讲平常结交朋友,跟人家往来,要有能力辨别善恶。『物非义不取』,义就是应该的;别人的东西,不是我应该得到的,决定不取『非财害 己』,非财就是非义之财,自己不应该得到的,犯偷盗罪。『恶语伤人』,指恶口,说话粗鲁,伤人之心,跟人家结冤仇。『世儒尚然』,世间读书人都懂得这个道 理,对行持、言语,他都谨慎小心。『况释子』,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佛之人。『视金玉如瓦砾者乎』,出家修道对於这些财物绝对不重视,不把它看在眼里,心 心念念存的是道,而不重这些物质。
    【三十、经云,佛夙生作贫人时曰: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
    佛在过去生中也受过贫穷的果报,他说:『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这就是佛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他重道,不重世间的富贵。
    【三十一、经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盗他物,命终生地狱中,猛火烧身,烊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火粪尿,磨磨碓舂,受种种酸楚苦痛,不可称计。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以偿他力。】
    这一条是讲偷盗的果报。偷盗的果报非常可怕。偷盗结罪,心境不同。你用什麽样的心,用什麽样的方法,以及被盗的人受害的程度,从这个地方结罪轻重不一样。最重的是偷盗三宝物,其次是公共设施,结罪很重。
    【三十二、菩萨持重戒及轻戒,敬重坚固,等无差别。】
    这一条是教我们不能疏忽『轻戒』。因为有些人认为『重戒』的罪很重,很谨慎,不敢毁犯,至於「轻戒」,好像这个没有什麽,就不太重视,有意无意就会毁犯。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对於重戒、轻戒统统受持,不敢违犯。
    【三十三、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佛讲,六道众生是以淫欲为生死根本,换句话说,六道就是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就是这麽想出来的。一切众生彼此有这个共业,就有这 个境界出现。佛的这几句话,看起来很好懂,但是它的道理非常深远。学佛人最後的目标,是希望成佛。成佛必须断烦恼,要破所知障,两种障碍断尽,才能证得佛 果。
    【三十四、经云:虽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这是佛给我们的警告。在我们人间看起来好像是很不幸的事情,如果有天眼的人看到,这个人很幸福,为什麽?来生的果报一定胜过这一生。从来生去看,他做对了,他把他的快乐幸福提升,他生到好的地方去了。
    【三十五、言行虽善,而无实心,终非圣人之徒也。】
佛弟子要心行一如,言行相符。我们平常互相勉励,行持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不离开这四心,才真正能有成就。
    【三十六、艳曲情词,皆能引导人之爱欲,增长人之悲哀,惑人心听,改人常性,丧人正念,荡人心志。】
    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他的目的是造严重的恶业。诱导人丧失心性,丧失清净心,而去造杀盗淫妄。『改人常性』,性是心性,常性是真性,使人趋向於虚 伪这是改人常性。『丧人正念』,正念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失掉了。『荡人心志』。世间人志在圣贤,学圣学贤,但是这个东西能够改变你,叫你堕落、退转。
    【三十七、口出粗恶不善之言,骂辱毁谤於他,瞋火一起,冲口烧心,伤害前人,痛逾刀割,实乖菩萨之慈念,有违出家之善心。】
    『粗恶不善之言』,这是恶口,说话很粗鲁。『骂辱毁谤』,这是对人,这种行为对自己造成伤害,『瞋火』是瞋恚,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是自己 受害。『伤害前人,痛逾刀割』,这跟别人结下了冤仇。结仇、结怨这是因,这个冤仇将来遇到缘,一定受果报,人家要报复。所以,言语不能不小心,不能随便开 玩笑。
    【三十八、《成实论》云: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堕三恶道中,世世得敝恶破坏眷属,以今离间破坏他故也。】
    『善心教化,虽为别离,亦不得罪。』好心教导,好心教导为什麽会别离?他不接受,他不听,离开了。这个没有过失,善心的没有过失。『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 是两舌』,「两舌」就是挑拨是非,恶心、恶意挑拨是非,让他们两个不和,不和就离开了,这个有罪,『得罪最深』,他们离开了。善心没有罪。『堕三恶道中, 世世得敝恶破坏眷属』,这就是他的果报,家庭不美满,兄弟、夫妇、儿女都要受这个果报。这个果报,当然一家人都有共业,没有共业不会成为一家人。『以今离 间破坏他故』,所以也一定会受别人挑拨,一家不和。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Singapore prepares for the worst

 Singapore is the tiny island with no natural resource but we have delegated leaders and hardworking people. We had improved in many areas that make Singaporeans feel proud. All Singaporeans must always do their best to ensure survival. We have to prepare for the worst as well. That's why Singapore always do exercises to prepare the unforeseen situation. I am very happy to know that more than 18,000 people took part in an anti-terror attack exercise on Wednesday.

Exercise Heartbeat Alpha 2012 focuses on security threats at visitor hotspots such as the newly opened Marina Bay Cruise Centre Singapore, and Gardens by the Bay.

It involved various Home Team agencies, the private sector and business community under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Watch Groups.

The first part of the exercise simulated a Mumbai-styled terror attack when four masked gunmen stormed into the Marina Bay Cruise Centre and started shooting randomly.

A similar scenario was also staged at the Flower Dome within the Gardens by the Bay 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as held.

At the Suntec City area, a passenger bus exploded, to simulate the detonation of a bomb.

The exercise tests the readiness of various agencies and partners on how they could work together in a crisis.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Tanjong Pagar GRC Indranee Rajah witnessed the exercise.

She said: "I thought it was a very good exercise because this takes place at a divisional level. What it means is that the division i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exercise have to really think through the scenarios.

"The police have to work with SCDF, and both police and SCDF have to work with stakeholders like the cruise centre, the marina bay management, and Conrad hotel management and that exercise is valuable itself because you're doing scenario planning and it forces you to think ahead, so that to m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it."

Commander of Central Police Division, Deputy Assistant Commissioner Daniel Tan said efforts were made to minimise inconveniences to the public during the exercise.

"Before the exercise itself, we had to come out with advisories, road closures... I think the public sees the value in this. Earlier on, some of the hotel guests commented that they enjoyed it, and thought that it was good the authorities are working with the community to ensure preparedness and vigilance," said Mr Tan.

The effects of the exercise were so real that concerned members of the public alerted the authorities.

Yes, Singapore must always prepare for the worst and stay united as one. We must always maintain the harmony and live happily regardless races, languages and religions.